说实话,这年头,“外卖大战”这词已经快变成了都市生活的素材库,无论外卖小哥冲刺高峰期,还是我们在手机上一通下单狂点,热闹的背后免不了刺刀见红的商战厮杀。
记得不少人曾开玩笑,说中国互联网三巨头,掏空家底搞外卖还不够,这不,前脚外卖APP还在补贴打得不可开交,转身巨头们又默契地杀进了线下——折扣超市赛道,动作像是同步排练过一般。
可你仔细琢磨,这里面除了折扣超市为什么能够瞬间爆火之外,还有一个被普罗大众低估的商业谜题:巨头们到底是怕亏死,还是在酝酿更大的棋局?
说不清谁是猎人谁是猎物,反正大家伙都不打算轻易退场。
先看外卖这半年来的腥风血雨,用“哀鸿遍野”都不为过。
财报一摊开,阿里Q2淘宝闪购据说干亏了110亿,美团净利下滑到只剩上年同期一个零头差不多,京东这边新业务亏损像坐火箭,直接冲到148个小目标。
当然,也不是没得赚,但收支一对比,无论补贴用户还是拉拢商家,最后大概率就是你死我活的卷,咱哪怕不是财务出身,瞅着这数字也能明白,资本的胃口和骨头都不好啃。
有人可能要问:既然烧钱烧到心慌,还趟这浑水干嘛?
但人家巨头可不会像普通小摊贩那样,赔了点钱,拍拍屁股各回各家。
对他们来说,割肉是常规操作,重点是,这肉割完还能怎么补回来。
打个比方,这场战争像极了一桌德州扑克,烧钱不光是下注,也是无声的博弈和试探。
不过话说回来,线下折扣超市突然登场,有点像一记回马枪,让原本只会在APP上厮杀的巨头们出其不意地转型。
京东挑了江苏、河北,旗帜一竖,店门口一天之内30多万人涌进来,排队盛况俨然新地标。
盒马这边也不甘示弱,大招“超盒算NB”一亮,江浙沪的朋友提前报到,别说折扣,就连促销宣传语都互联网味儿拉满,气势仿佛在说:“你敢来我就敢便宜!”。
美团呢,这回把杭州当成先锋阵地,“快乐猴”首店一亮相,名字幽默、接地气,青春气泡味扑面而来,感觉既能下单买菜,又能穿越回小时候小卖部那会儿。
"超市+价格战+互联网流量",这种新打法,真像是三国杀,谁都想当贾诩、周瑜,还想顺便扮点黄忠。
问题来了。
折扣超市真就这么简单?
其实,这赛道火爆不是没原因。
大环境的压力、口袋越来越紧,消费者对于“性价比”简直敏感到家,便宜、实惠、品类全,谁不爱?
但同样的问题回来啊,原来烧钱补贴一时爽,长久呢?
大家抢着拼低价,赚流量,争地盘。
表面热火朝天,背后小算盘谁没打过?
三大巨头都希望用折扣超市挖掘新利润,补回外卖那点亏空,甚至想挪出一条路,实现从线上到线下“无缝链接”,让客户无论买菜、点饭,还是买卫生纸,都别想跳出自家闭环。
不得不说,这手棋布局挺有想象力。
当然,有人会说,这是不是又一波“资本割韭菜”?
其实,这局里,割韭菜的对象可不仅仅只有消费者。
商家们压力山大,每天睁眼就得惦记成本、客单价、票据合规,闲暇还要斗智斗勇迎接团购新规则,用户疯狂比价,平台策马扬鞭就怕掉队。
好家伙,三大巨头看准了这份“刚需+割肉”的刚烈,甩开膀子直接下场:"不自己卷自己,还指望谁替你创新?"
其实说白了,外卖久攻未下的新客户,或许正等着线下折扣店一把锁住。
吃、喝、用,买买买,一气呵成,哪有时间区分线上线下,谁服务更好,谁补贴更猛,全都云淡风轻眼前了。
但这里面玄机多了去了。
举个简单例子,有谁细究过为什么非得从江苏、河北、杭州这些地方先动手?
广州、深圳、北京,怎么没提前亮相?
有人说是人口红利,有人说地价、物流、消费喜好——其实都只是一小部分。
更深层的,下沉市场的竞争刚刚奏响前奏,所有能讨喜年轻人和中年大妈的门店,都是新经济的风向标。
毫不夸张地讲,三大巨头用外卖养策略、折扣店养未来,看重的未必只是今天的利润,也许是一个能让对手跳筋斗的大棋盘。
咱再退一步想,外卖业务压力这么大,为什么不干脆关停一部分,专心搞线下呢?
要真那么简单,世界就没有“复合型商业模式”这门学问了。
线上疯狂烧钱,流量先拉回来,线下再用折扣黏住客户,表面上互相补位,实则是“老路创新”的一次次试水。
说得再直白点,巨头们正在用钱和心思,反复与市场猜拳,看谁能成为最后的赢家。
说不定哪天,你刚在折扣超市抢完菜,抬手又点开外卖,发现优惠券全打包,原来兜兜转转你还是被“巨头生态圈”团团围住。
大部分用户其实难在意这是谁家的盘子,更多是图个实惠图个方便。
可当三大平台搏杀到血本无归,为了新利润拼个你死我活,那就不是单纯的折扣大战,更是一场资本耐力赛。
可我们也得多想一步,这样的竞争带来的副作用别人没人提么?
低价真的能永久持续?小超市、夫妻老婆店怎么办?供应链压力会不会越来越大?老百姓短暂的实惠会不会变成无奈的选择?供需两端的平衡,究竟能维持多久?这里头的水,恐怕远比外卖价格战复杂得多了。
最终谁能笑着活到最后,谁会被混战卷下马,还真说不准——毕竟商业世界,比八点档还精彩,剧情反转只在一瞬间,说起来这不就是“内卷”一词的极致写照吗?
其实,折扣超市的爆发,不仅是消费降级、商品流转的新节点,更像是一枚投向传统零售业的大石头,激起一池春水。
零售玩家们早就嗅到风向变了:消费者比价心态根深蒂固,商品溢价一去不返,渠道多元,体验分层。
大家都懂这个道理——线下拼的是坪效和服务,线上拼的是流量和用户黏性。
打通这堵墙,技术和模式创新说难不难,说易不易。
你看这波折扣超市来势汹汹,新老势力注定要再打一场“耐力赛+脑力赛”,不下点猛料都不好意思招呼顾客。
可有些隐藏的风险隐约也在冒头。
原先的低价补贴模式是靠平台“倒贴”,等哪天补贴一收缩,还能不能维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?
再者,人手、物流、成本,总得有人买单,小商品的价格战终究不能无限重复。
就怕玩着玩着,变成了“谁能亏死最后才有机会赢”那种高风险博弈,吃亏的还是老百姓和小商户。
圈里有句老话: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繁荣过后会不会冷场,高潮后能不能持续叫好,这仗,没人敢打包票。
这些问题在现阶段,巨头们还在拼速度、拼烧钱,像车间夜班灯光永不熄灭那般卷到天荒地老。
可没准哪天风头一过,一轮新游戏又开始,商业版图就此改写;又或者越卷越僵硬,最后大家一拍两散,用户只能舔着回忆中的羊毛疗愈。
说多了都是泪。
说到底,外卖、折扣超市这一系列商战——看似只是三家公司的分分合合,其实也折射出现代都市人的消费焦虑与生活微妙变化。
有人高呼性价比为王,有人叹资本“内卷”无底线。
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里,一切还能不能回归“利己利他、和气生财”的初心,也算是给我们全部人留的思考题。
总说买单的是用户,其实也是这个时代的镜子。
讲了这么多,你怎么看待外卖大战和巨头转战折扣超市这出大戏?你觉得是利大还是弊多?会继续买单吗?欢迎留言扯一扯,说不定你一句随手的见解,就是巨头们深夜调研时苦苦寻找的“用户痛点”呢!
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,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,欢迎批评指正,我们将严肃对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