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 伊朗发现不对劲,清查的以色列间谍中,大部分是阿富汗和印度人?
德黑兰深夜的街道上,安全部队车辆闪着刺目的红光。
当突击队员冲入某信息技术公司时,服务器机房的蓝光映照出几张错愕的面孔——这不是普通的抓捕行动,而是伊朗情报机构对渗透网络的关键一击。
三个月前那场持续十二天的伊以冲突,不仅让约20名伊朗高级军官和核科学家殒命,更揭开了令人脊背发凉的安全黑洞。
近日公布的清查结果震惊各界:被控为以色列提供情报的涉案人员中,阿富汗普什图族和印度籍人员占比竟超七成。
伊朗安全部门在霍尔木兹甘省的反间谍行动中,当场控制了多名涉嫌建立无人机发射网络的外籍技术员。
这场始于六月中的全国排查已逮捕数百人,查获超万架具备攻击能力的商用无人机。
更触目惊心的是,调查发现伊朗核心信息系统的咽喉竟掌握在外籍承包商手中——从民用航空管理系统到边境监控网络,甚至政府数据库的运维权限,都曾长期由印度技术团队主导。
这个被攻破的民航调度系统漏洞,曾导致革命卫队总司令行程信息泄露,最终酿成导弹基地被精准斩首的悲剧。
阿富汗普什图族的涉事比例尚在情理之中。
这个跨境而居的族群常年在战乱中求生,其中部分成员易受金钱诱惑并不意外。
但印度人员的涉案规模着实引发外交地震。
要知道在去年印巴边境冲突期间,伊朗曾明确站队印度;更早前的恰巴哈尔港合作协议中,印度还获得过战略港口的特许经营权。
如今核设施监控数据从后台流出,防空系统「信仰-373」在实战中形同虚设,矛头直指合作方预留的系统后门。
地缘政治的天平倾斜为这场背叛写下注脚。
随着中国促成沙特与伊朗和解,传统以巴基斯坦为纽带的印伊战略互助基础正在瓦解。
观察印度近期外交动作可见端倪:拒绝签署上合组织谴责以色列的联合声明,在联大加沙停火决议投下弃权票。
更具深意的是,印度航母战斗群与以色列的军事技术合作持续深化,其部署在波斯湾的舰载预警系统恰好覆盖伊朗西南海岸线。
这种战略转向使得伊朗对印度而言,从地缘伙伴逐渐转变为地缘棋子。
面对暴露的系统性漏洞,德黑兰紧急启动「国产替代」计划。
安全部门接管了所有涉及关键基础设施的外包项目,从边境雷达站到核设施安防系统完成本土化改造。
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在于,以能源出口为命脉的伊朗始终在对外开放与安全管控间走钢丝。
恰如某位匿名的革命卫队指挥官所言:「当我们把国门钥匙交给所谓伙伴时,也应准备好承受背叛的代价」。
这场间谍风暴意外为中国创造战略窗口。
当沙特王室五月刚接待完特朗普的万亿美元投资代表团,九月又启动对华石油人民币结算;当阿联酋机场调度系统招标替换西方供应商时——中东国家在安全与科技领域的「去西方化」进程正在加速。
特别是在网络安全领域,卡塔尔世界杯场馆的中国智能安防系统零事故记录,让更多海湾国家开始重新评估技术合作方选择标准。
不过该地区外交政策的反复性也敲响警钟:沙特刚在阿拉伯联盟高调谴责以色列,转头却向美资敞开能源市场,这种摇摆特质必然影响合作深度。
清查行动仍在继续,但核心问题已浮出水面:究竟是金钱诱惑导致个人背叛?
还是国家战略推动的系统性渗透?
当伊朗议会重提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议案时,世界突然意识到这个波斯湾咽喉不仅关乎能源通道,更系着全球最敏感的情报神经。
而那些曾在德黑兰五星级酒店畅饮的印度工程师们,此刻正在安全屋的审讯灯下回答同一个问题:你们传递的最后一份数据,是不是某位将军前往视察核设施的航线图?
您觉得这种靠基建合作实施的情报渗透,是否比传统间谍手段更具杀伤力?
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吧——毕竟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,每段代码都可能是撬动地缘政治的支点。
#换个角度看世界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