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克兰外长:俄军无人机有中国零件,袭击导致中国领事馆受损
莫斯科那帮人办事确实不讲究。
普京刚和美国前总统特朗普通话没多久,导弹无人机就铺天盖地砸下来了。
凌晨,540架无人机带着十几枚导弹横扫乌克兰全境,这波攻势硬是创下俄乌开战三年来的火力纪录。
当基辅的防空警报响彻云霄的时候,国际政治这盘棋已经跳出了俄乌战场,至少两股冲击波结结实实甩到中国身上。
先说说那个带中文标识的零件。
乌克兰外长库列巴攥着块残骸开记者会的时候,眼睛都在放光。
黑色电路板上印着“中国苏州制造”六个字,旁边横七竖八散落着伊朗造无人机特有的齿轮结构。
这块巴掌大的残骸往桌上一拍,直接带起国际舆论平地惊雷,好家伙,这场面比谍战片还刺激。
美联社当场就激动了,标题里“中俄伊军事同盟”的字眼刷地蹿上热搜。
要拆解这波舆论攻势,得抓住三个关键点。
首先得承认确实有中国产元器件,去年我国海关数据明明白白显示,对中东的双用途物项出口同比增长18%。
但这就好比抓住台用了英特尔芯片的哈马斯火箭弹,硬说是五角大楼在背后搞鬼。
再者说伊朗人的拆解重组技术在黑市上那是有口碑的,搞点民用零件改军用在加沙都玩得溜,更何况面对被制裁的俄罗斯。
最要命的还是战场取证可靠性存疑,那些从导弹残骸里翻出来的零件,保不齐就是经手七八道中间商的大路货。
第二波冲击直接拍到敖德萨的中国总领馆墙上。
俄罗斯导弹炸完第二天,社交媒体上疯传的领馆外墙裂缝照片,让外交部发言人的例行记者会直接成了全球焦点。
乌克兰人这手牌打得精明,先把中国扯进受害者名单,扭头就把事件定性成“国际安全不可分割”的铁证。
这套说辞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被反复播放的时候,场下坐着的北约军官们眼神都变得微妙起来。
明眼人都知道,战场上误伤个把外交建筑不算新鲜事。
当年美军导弹还炸过中国大使馆呢,可这次特殊就特殊在时机把握上。
乌克兰这招连环计够狠,既向西方表忠心又给中国上眼药。
他们外长在布鲁塞尔讲话时那个抑扬顿挫的劲头,仿佛只要掐灭莫斯科的战火,台海的风浪就能瞬间平息。
这种强行制造逻辑闭环的操作,搁在平时早被人当笑话,但现在裹着战争硝烟说出来,竟真唬住不少中东欧国家。
要说乌克兰这招离间计有没有用,得看中俄这二十年的战略协作有多磁实。
两国贸易额干到2400亿美元新高,能源管道网密密麻麻铺满东北亚,西伯利亚的天然气阀门直接连着上海化工区的生产线。
这种深度捆绑哪是几块破铜烂铁能撬动的?再说美国刚通过的那份《印太军力部署法案》,明晃晃冲着中俄两家的核心利益来,这种节骨眼上谁要信了乌克兰的离间计,那真是连国际政治幼儿园都没毕业。
不过这事也给咱们提了个醒。
战场上的无人机残骸、社交媒体的断壁残垣,如今都成了新时代的舆论弹药。
去年国内跨境电商卖出去的四轴飞行器,指不定哪天就被改装成自杀式无人机。
军工复合体那些穿西装的早就学精了,他们知道直接捅刀子不如让对手自己踩雷高明。
这次事件里中国企业纯属躺枪,但以后类似的坑只会多不会少。
眼看着俄军在哈尔科夫又推了五公里战线,这场混合战争的玩法已经升级到4.0版本。
当你以为是在看导弹轰炸的实况转播,其实人家在全世界观众眼皮底下玩认知作战。
那些破碎的电路板就像精心设计的剧本道具,每一块残骸都在替背后的棋手说话。
在这种国际舆论修罗场里,中立的难度堪比在台风眼里走钢丝,既要防着被风浪卷走,还得小心别让钢丝缠住手脚。
这场空袭掀开的大幕后面,二十一世纪大国博弈的潜规则写得明明白白。
没有永恒的敌人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链条。
当乌克兰拿着放大镜找中国制造的螺丝钉时,新加坡港的油轮正满载着印度精炼的俄罗斯原油驶向欧洲。
国际政治哪有什么非黑即白,全是深浅不一的灰色地带。
咱们要做的,就是在这片混沌中把定盘星握牢了,任他东南西北风,该做的生意照做,该守的底线死守。
毕竟在百年变局的牌桌上,只有沉得住气的玩家才能笑到最后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